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1

《神曲》依然余音绕梁,人曲却已悄然响起,这就是薄伽丘的《十日谈》。

但丁《神曲》中的地狱实际是个现实的世界,它只是在基督教的框架下描述现实世界,地狱中的鬼魂都有着人的基本特性,是对人的基本特性的夸张和放大。但丁对这些在地狱中受到不同惩罚的鬼魂充满了怜悯和同情,甚至有着某种敬意。在《十日谈》中,薄伽丘开始脱离基督教的框架直接讲述现实世界的人与人性。意大利评论界把薄伽丘的《十日谈》和但丁的《神曲》相媲美,称之为《人曲》。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1375)是比但丁小半个世纪的人。他也是佛罗伦萨人,父亲是个商人,他家境富裕,虽缺乏母爱,但不缺乏教育,在他少年时代,即但丁离世不久,他就在家庭教师Giovanni Mazzuoli的指导下接触和研读了但丁的著作。1326年,薄伽丘13岁,举家南迁那不勒斯,他也开始了银行学徒的生活。他说服父亲允许他进入那不勒斯大学。在那里学了6年法律,但兴趣始终在科学与文学方面。那布勒斯和佛罗伦萨是薄伽丘一生的两个最主要地方,在那不勒斯,他接触到来自意大利各地、欧洲大陆、亚洲、非洲的各色人等,从国王、王子、贵妇人到宗教界的神父、修女、修士;从学者、诗人、艺术家、穷学生到银行家、旅店老板、船主、面包师、手艺匠;从农夫、奴仆、朝圣香客到高利贷者、守财奴;从酒鬼赌徒、海盗、无赖到流浪汉、落魄战士、招摇撞骗的食客。他还在那里堕入爱河,爱上了一位宫廷的已婚女子。这丰富了他的生活阅历,也扩大了他的文化艺术视野。在以后的《十日谈》中,这些芸芸众生都成为小说中的人物,对于他们,薄伽丘如同但丁面对地狱的各种鬼魂,除了同情理解,甚至更多了几分欣赏。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2

乔万尼·薄伽丘(Giovanni Boccaccio,1313~375)

1341年,薄伽丘回到故乡佛罗伦萨,1344年重返那不勒斯,1347年又到了拉文纳。1348年春,黑死病肆虐佛罗伦萨。当时薄伽丘是否在佛罗伦萨,是否亲历了那场可怕的瘟疫,现在已无从考证。转年,薄伽丘在拉文纳开始创作他的《十日谈》,黑死病与佛罗伦萨成为他作品的背景与楔子,该书于1352年完成。

以上是《十日谈》的十位讲述者,他们在十天中讲了100个故事。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3

《十日谈》是一本很易读也很有趣的书,虽然以后的文学评论家和历史学家们把它讲得很玄,并赋予了它太多超出文本本身的意义与价值。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4

《十日谈》插图

根据薄伽丘本人的说法,这是一本写给有钱有闲的妇女们的书。这实际暗含了一个前提:人的欲望,包含女人们的欲望应该去满足。由此有人批评这本书充满了小市民的审美趣味。这里就涉及到文艺复兴讲的人本主义和人的解放的真正含义,因为是复兴,似乎肯定的是古希腊那些高贵的自由民的特性,正如《哈姆雷特》中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所描述的:“人是多么了不起的一件作品!理想是多么高贵,力量是多么无穷,仪表和举止是多么端正,多么出色。论行动,多么像天使,论了解,多么像天神!宇宙的精华,文物的灵长”,似乎只有这种人性才可以和神性对抗。但从薄伽丘的作品中我们看到文艺复兴中讲的人已经大大超越了这个范围,他们不仅有理性,而且有感情,有血肉,有欲望,人在追求精神享受的同时也追求感官的享受。其实,小市民的趣味人人有,其特征是重感性、重物质、重欲望、重当下,而这些是最有生命力的,但要表达出这种力量却有难度,薄伽丘只是把这些似乎登不得大雅之堂的东西白纸黑字写了出来,并且给与了称颂。我们似乎可以说,文艺复兴是打着复兴的旗号,重新定义了人和人性,而这恰恰是社会能否顺利走向现代社会的关键。

《十日谈》中有许多对教会人士的描写,“那帮人从上到下个个淫乱好色,既好色又贪图口腹,那里根本没有看到什么圣洁、虔诚、慈善、模范的生活,只有淫乱、贪婪、欺诈、妒忌、傲慢,甚至还有更丑恶的现象。那里不是一个神圣的温床,而是罪恶的策源地。”由此《十日谈》也被看成是直接与教会对抗的革命性作品。对此,我们也可以换个角度,教士与修女们的所作所为只是应了当时一句流行的话语:“我是人,人的一切特性我无所不有。”

《十日谈》采取轮流讲故事的形式,这种智力游戏其实今天还应该提倡,这些故事中又处处是巧言(wit, witticism)与机智,这也是吸引人的地方。

今天,我们在佛罗伦萨这座城市漫步,依然会与许多《十日谈》中描述过的场景不期而遇。下面这座新圣母大殿(Basilica di Santa Maria Novella)就是小说中十位青年相遇,然后相约逃离佛罗伦萨的地方,从郊区回来后他们又回到了这里。作为故事的起点与终点,这座教堂如今坐落在佛罗伦萨中央火车站(Stazione di Firenze Santa Maria Novella)对面,这座火车站与这座教堂同名。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5

佛罗伦萨 新圣母马利亚教堂(约1246~1470年,立面1310~1470年,阿尔贝蒂设计部分1456~1470年)1456~1470年,阿尔贝蒂应乔万尼·鲁切拉伊之托设计了佛罗伦萨新圣母马利亚教堂的彩色大理石立面。

薄伽丘的晚年是在佛罗伦萨和位于佛罗伦萨西南20英里的契塔尔特(Certaldo)度过的。1375年12月,他在契塔尔特去世,坟墓和墓碑都已了无踪迹。他的作品被佛罗伦萨的圣斯皮里托修道院(the monastery of Santo Spirito)收藏,它如今是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主要教堂之一,位于阿诺河南岸的奥特拉诺区,其内部设计是文艺复兴建筑的优秀实例之一。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维基百科。

编辑:孙德利

冀建中:文艺复兴之旅4—薄伽丘与他的《十日谈》-图片6

weinxin
我的微信
微信号已复制
我的微信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旅行招募

2024暑假土耳其文化之旅

学术领队:孙德利 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宗教学系。研究领域:西方建筑史、西方艺术史、俄罗斯古代建筑史、俄罗斯艺术史。北京大学燕园印社理事、清华大学教工书法协会会员、北京大学校友摄影协会会员、海淀区摄影家...